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如何直面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难解的宿命。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56岁的知名杂文家朱铁志不幸辞世的消息,在文化界人士引起一片震惊和哀痛。由于朱铁志身前撰写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杂文作品,网络上多有流传,他的突然去世也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

朱铁志1969年随父母下乡,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82年毕业后朱铁志被分配到《红旗》杂志社(1988年转为《求是》杂志社)工作,从事政治理论编辑工作达30多年,直至成为《求是》杂志副总编辑。他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被称为“当代中国杂文界的中坚力量、中青年杂文作者的领军人物”,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新闻奖以及中国报纸副刊年度金奖。据报道,朱铁志迄今为止,创作了近2000篇杂文,出版杂文集和散文集17部。

朱铁志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在我心中,这份职业是一份崇高而神圣的事业。用我有限的智慧和能力为党的理论宣传事业略尽绵薄之力,通过自己笨拙的笔触努力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人民的利益鼓与呼,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党的理论宣传事业,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找到了结合点,为此感到踏实和自豪。” 与此同时,朱铁志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在不同场合均表达过,“作为知识分子,最可怕的是缺乏独立人格、独到见解、独特表达”。

作为体制内知识分子,朱铁志非常关注解决民生问题和增强政府与民众互信问题。他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写道:

当今中国矛盾纷繁复杂,各派政治力量对现实作符合自己意愿的解读,以期引导历史走向。民生问题的窘迫,是某些野心家得以施展政治抱负的土壤。阁下所论薄案之后必将解决民生问题,是十分深刻的见解。说到底,民众的现实利益问题不解决,所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都将变得苍白。中国梦可以凝聚共识,取得最大公约数。但其号召力同样有保质期,民众是现实的,有时是庸俗的,需要在可期待的时限内看到梦想成真的阶段性成果。”

一个时期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不大不小的热闹局面。朱铁志对当前一些人有意无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意识形态争辩感到忧虑。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意识形态的争辩固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但比之更加重要的改革发展问题,特别是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保险等一系列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更重要,严重影响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互信的腐败等问题更重要。当下中国的主要矛盾并未改变,这就决定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不能变,坚持‘不争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策略不能变。一些人有意无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意识形态争辩之中,如果不是出于对既定话语的迷恋、对自己一生得益于此道的迷恋,那起码是对大势研判的糊涂。说一千道一万,现实问题不解决,意识形态的苍白争辩只能越争越混乱,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互信只能越来越低。”

对于网络舆论,朱铁志强调应该“小心经营、谨慎使用”。他在另一封致友人的信中对此有专门论述:

互联网不仅事实上突破了主流意识形态对话语的简单垄断,形成了民意表达的特殊渠道;而且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政治生态的总体平衡,悄然改变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表达方式。其积极意义,眼下只是初露端倪;其长远影响,有待时日观察、感受、理解。在此其间,众声喧哗、鱼龙混杂,亦属大变革时代的正常状况。问题在于,社会进步的总体方向不能背道而驰,精英表达与民间话语应该找到理性的契合点。不能任由狭隘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假借正统意识形态的名义随意泛滥,也不能有意无意之间怂恿、纵容非理性的政治表达代替理性思考、宽容精神,更不能误判形势、企图重温旧梦、让文革余孽沉渣泛起。网络这把双刃剑,到底会成为‘社会批评、文明批评’的利器,还是不经意间成为自残的妖孽,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需小心经营、谨慎使用,务必使其朝着促进社会真正进步的方向迈进。”

理论宣传喉舌与独立批判者,这两个不同角色无时不刻不挑战着思考不止、笔耕不缀的朱铁志。据其身前友好介绍,朱铁志曾自述有抑郁症。如何直面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难解的宿命。

根据北京市杂文学会公布的消息,朱铁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6月29日举行。

话题:



0

推荐

周淇隽

周淇隽

1篇文章 7年前更新

财新记者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1篇
  • 文章归档
2016年 1篇